拍摄地点:火车站及火车上
拍摄时间:2015-03-30
作品标题: 在路上
作品介绍: 火车一直都代表着中国行进的方式,更是许多国人独有的一种情结,逢年过节,在亲人期盼和传统节日的感召下,人们带着思念和憧憬,从奋发图强的圆梦之地转移到魂牵梦绕的血脉之乡,在享受天伦之后又重新踏着轻快而沉重的步伐继续编织着各自的那个中国梦。我们的记忆伴随着火车隆隆的轰鸣,我们的情感被火车远远的带走,我也是。
从2012年开始拍摄,一直持续到现在,由于自己在义乌属于异地工作,单位又离火车站只有5分钟的车程,于是回家或者出行基本都选择火车。那个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来坐火车的陆陆续续这几年里,作为赶路人之一的乘客,想听听身边的这些人对自己旅途的感受;二来乘坐火车比坐汽车来的舒畅,而且旅途上能够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和身边的这些走南闯北的人们聊聊,可以听他们的故事,感觉自己和他们很近,这是乘坐高铁、动车、汽车所不可代替的;三来就是为自己省钱,到最后抽屉里的一叠厚厚的火车票就是一场纪念。从进站到火车,再出站台,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一路上的那种艰辛,所以用手中的相机对这些画面进行记录。这组片子,有在车厢里面的拍摄,也有在候车室、站台上的拍摄,记录了各式各样的乘客在路上的一些场景,有憨态可掬的小孩,有爱意绵绵的情侣,有奔波劳碌的劳工,有兴致盎然的旅客,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车厢内外,站台之间,他们演绎着自己在路上的故事,用相机记录下来完成对现实的尊重与再现。
如今,随着动车、高铁的时代来临,原先的蒸汽机车、绿皮车逐渐消失于我们的眼帘,它们在完成它们的阶段性使命之后渐渐退出了历史平台。虽说如今的动车和高铁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在部分人的眼里,他们更愿意乘坐价格更为低廉的硬座和软卧,他们不求舒适不求时间,只要能够回家就好。——“回家么,还有多久到?”、“你觉得坐火车好还是动车好?”、“如果普快没了会怎么样?”……这些都是我最常问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恰恰与铁路公司意愿背道而驰,大部分人都希望以“Z,K”(直达、普快)开头的车子能够多一点,而不是一味的投资高铁,当然,假如晚点少一点,站票可以减免当然会更好,尽管我和他知道这个希望很渺茫。我也向铁路上的职工做过调查,他们告诉我,现在运营的普快成本基本上和票价持平,有时基本亏钱(例如T7786兰溪-南通,政府为了列车能够到县城所以每年都会给予这趟车资金补助),而其他的只有高铁才能提高效益(而恰恰就是如此,在路上我们听到更多的乘客抱怨,这明明就是以前坐的"D"头动车车厢,现在改成"G"高铁,速度和舒适也没上去多少价格却上去,而且上座率一直是个问题),其实乘客也会精打细算,只是对于“铁老大”,他们更多的是无奈。2014年8月3日,我问一家前往郴州的胡姓家庭,为什么睡在地板上,他们说卧铺买不到,他们又不懂网上买,结果卧铺早就被“黄牛”买走了。而去窗口排了很久的队询问了工作人员他们不会和你说转车,要么没票要么就是下一位。坐普快的大多数乘客取得信息渠道有限,也不经常回家,这样的晚上在地板上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也有乘客抱怨车厢里手推车售卖太频繁,影响了他们休息,但是我也了解了那些售货员,虽然穿着铁路制服,但他们属于“外包”人员,不是铁路职工,一趟车如果不多叫卖几次,赚不到钱,这是矛盾所在。2014年7月13日,一个年轻小伙上了火车急着找列车员买泡面,原因是上车的车站没有泡面卖,我带着疑问观察了几趟,发现浙江的火车站基本上禁买泡面,但是允许自带。后来调查了一部分商家,说是铁路公司不让卖,动车高铁上也不会给你卖,一来影响空气,二来不方便打扫,可是除了这个廉价食品,谁舍得花45元买一盒盒饭?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有时候把自己埋没在这些人群中间,便能感受到乘火车人在路上的艰辛。2015年1月5日起,自行车禁止带入火车,从此骑行旅客带着自行车在火车上也成了一道绝唱。以前火车代表着经济,如今却反映了民生,有时会想,随着这些车子的停运,越来越多的人只能被动性地选择动车和高铁,但为什么还是有更多的人喜欢做这样的硬座普客,到底是怎么造成了如今的现状,是为了单纯的省钱,还是仅仅因为我国人口庞大运力不足、还是交通方式单一么,是不是还有他法。
铁路还在兴建,艰辛依然继续,这条来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出发。这条路,还很长。
推荐人:王培权,推荐语:作品《在路上》和《我的同事》讲述了一个同样的主题:在路上。前者是关于乡愁与告别,后者是关于职责和担当。前者表现的是大社会里的小社会,是民生状态在具体空间里的具体呈现,后者以叙事手段传递出有价值的立场。作品对影像本体语言的把握驾重就轻,并在寻常状态中赋予了极为丰富的生活感知和情境体验。
天下摄影交流群:一群:35765943 二群:176326500 人像群:90556132
Copyright © 2009-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